课题组的十年

首页    新闻动态    新闻动态    课题组的十年

课题组的十年

201311月,我第一次来到上海,在外滩,看到了之前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璀璨画面。黄浦江上繁忙的穿梭着游船和货轮,浦西这边是富有历史感的建筑,建筑顶上亮着各种银行的灯。对岸浦东是著名的陆家嘴,那边闪耀着东方明珠塔,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流光溢彩的外滩风景线。

这一年的3月,春寒料峭,郭燏老师再次回到上海,回到那个他无比熟悉的城市和学校。在学校他又见了他的恩师朱老师,那时的他壮怀激烈、意气风发。他以为他会在众人的期待中,顶着海归的光环,风光的回来。却没想到,美好的想象有多丰满,面对的现实就有多骨感。

那时的我,刚开始感受到在社会上生存的不易,对新鲜事物满怀热情、对未来充满憧憬、也感到迷茫。那时的他,刚刚留学回国,是个没有身份证的人,办公室也还没有,只能暂时在前辈课题组的办公桌上干活。那时的课题组,刚刚成立,创新大楼的A1407还没有桌椅,A1409也还乱堆着各种杂物。不知道那时的某个瞬间,命运的齿轮有没有开始转动。我想,应该是有的,你现在看的就是齿轮转过留下的痕迹。

(一)抉择

骨感的现实,让郭老师意识到,上海成了回不去的上海。世纪之交,他在南京的炼油厂做实验的日子还历历在目。一个轮回后,阴差阳错间,又是在南京,继续做实验。只是,不同的是,以前是听朱老师的安排做实验,现在开始是安排学生做实验。

2014年的夏天,丁家桥生活区里梧桐树上的叶子又茂盛又青翠,热辣的空气扑面而来,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的喊叫。每天晚饭后,郭老师就一个人走向了食堂对面的篮球场。篮球场上,热血的少年在挥洒着青春,而他绕着篮球场边一圈又一圈、一天又一天的踱步。一圈又一圈,一天又一天,直到火辣辣的空气开始渐渐爽快起来。

2013年秋冬季,我在上海奉贤区南桥镇的远纺工业(上海)有限公司实习。在厂里的胶片区工作,工作岗位是下卷,内容是将生产的PET胶片从滚轴上取下来,并用蛇皮袋包装好。胶片轻,要包装次数就多。而包装次数少的,胶片往往很重,甚至有近300斤的。每一个班要连续工作8小时,生产是连续的,要上厕所都要计算着时间去。去外滩见世面是发了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后,找了个周末去的,手握着1800元的“巨款”,去见识了传说中的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,去了之后才发现,啥也不是。那次的实习经历,让我坚定了继续回校读书的决心。

2014年的夏天,我还在诸葛亮读书的地方上大学,在校门口的追风驾校学车。火辣辣的空气开始渐渐爽快起来后,我拿到了驾照。当时想不到,再次开车会是6年后组里的毕业旅行上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开学后,就开始收拾心态备战考研,目标院校是南京工业大学。

秋高气爽时,课题组里的第二届新生入学了。站在十字路口的郭老师和课题组终于下定了决心,决定走出一条新路:以应用为主的科研。

(二)扎根

就跟考研难,读研更难一样。决定难下,扎根更难。常年的理论研究训练,让人的思维很难一下子转向应用。再加上,对国内产业的发展一无所知,而手机通讯录里也只有20来人,根本谈不上助力,可以说是一无所有。这种情况下,作为一个新进教师、一个新成立的课题组,想要扎根稳住,何其艰难,何其艰辛。

一切是从头开始的,一趟又一趟的出差,陆续的认识同行、学术圈以及产业界的人。每次没过多久,就是一摞火车票。而且,作为一个没有身份证人,买火车票得拿着护照到火车站的窗口买。那辆早已被人推走的电动车,也曾好多次往返于丁家桥和南京站。

20169月,我如愿考上了南京工业大学,加入了课题组。那时的课题组,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。2个月后,接手了组里的财务工作。这一接手,便到了现在,这也是后话。彼时,启动经费肉眼可见的持续减少,而能进账的项目却没有。

那年年底,在沈阳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。内蒙古某研究院的人,对组里的脱硝方向很感兴趣。终于磋商多次后,在第二年签订了合同,然后,在付了合同额30%的经费后,派人来课题组学习了成套的技术,学会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在课题组发展最艰难的时候,这样被忽悠的事儿,有好几次。

为了课题组能扎根,那些年课题组总是在申请项目。2017年,申请内蒙古的某重大专项,那时我第一次参与写本子,因为时间紧任务重,那次被组织起来写了个通宵。那次为了拿到项目,甚至给合作申请单位完成了部分工作。早上从地下通道回寝室的时候,碰到了一个背着好大蛇皮袋的老奶奶,那个袋子里面装的都是压瘪的空塑料瓶。

为了课题组能有足够的学生,课题组还参与过“环境科学与工程”专业的申报学位授权点佐证材料的整理。因为我们的贡献,这个专业获批后,2018年,课题组里有一个新生名额,来自于环境学院。

(三)搬迁

课题组的第一个转折点是2018年暑假,我们随学院和重点实验室从丁家桥搬迁到了江浦校区。这时,经过5年的发展,课题组已经在学院和课题组扎下了根。为什么能说扎根了呢?从这次的实验室搬迁就能说明问题。

在搬迁前3个月,我们第一次到新实验室,彼时还未通电,我们爬着楼梯到C6楼,各处弥漫着有毒而刺鼻的气味。新实验室长长的、空空的,边上是宽宽长长的落地窗,五排方形电灯像一个悬挂着的方阵、色彩柔和的瓷砖就着窗外照进来的阳光,能照出房间的倒影。

在搬迁前2个月,开始制定搬迁策划方案,确定隔墙、实验台、边台、通风橱、空调、药品柜的放置位置,了解组内大件物品的尺寸大小、功率大小和摆放位置,搬迁策划方案前后修改次数11次。

在搬迁前1个月,课题组购买了包装所需的气泡柱、气泡膜、保鲜膜、胶带、打包器,领取包装所需的包装纸箱、化学试剂包装箱、各种标签。实验室包装任务分工、搬迁任务分工责任到了个人。搬迁的时候,我们每个包装盒上有标签、每个家具上有标签、每个仪器上有标签、每个气瓶上有标签。

在待搬迁的8月中下旬,课题组进行实验室物品的打包,在打包期间,我们用掉了125000转的保鲜膜、40米珍珠棉、120米气泡膜、600米气泡柱、5500米宽胶带、140个纸箱。除了分批搬运的气瓶、药品、文件柜、空调,其余物品我们组共运送了15车。

在搬迁的825日,从12点半到17点的4个多小时,我们6名成员完成了12车的接送任务,真正做到了安全、有序、高效。搬迁完成后,完成气体管路的设计、投影仪及玻璃板的安装、水池的安装,安装好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
(四)转型

转型是抉择的延续,当初的抉择有多难,现在的转型就有多难。课题组的方向早期以大气环保治理为主,涉及脱硝、VOCs治理、甲醛室温氧化、阳极氧化铝(PAA)等科研方向。

在设立这些研究方向的时候,国内的环保市场还是一片蓝海。那时北京的雾霾天气最高峰的时候能达到180余天。党的十八大把“生态文明建设”纳入总体布局后,国内开始了环境的治理。“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;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;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有国家政策支持,国内科研人员和产业人员齐发力。渐渐的,我们“望得见青山,看得见绿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日子多了起来。

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,课题组也在不停的努力,相关技术也在逐渐成熟后推向市场。环境好起来了,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这也意味着,课题的科研方向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。

最先暂停的是阳极氧化铝方向,接着暂停的是室温甲醛氧化方向,即将暂停的是脱硝方向,还在啃“骨头”是VOCs治理方向。最先新开的是苯酚加氢方向,接着是有机合成的工艺改造方向、氢能源制备应用方向、CO2转化方向、低浓度CH4治理方向。

一个课题方向的开设,意味着课题组学生的入门和深耕,一个课题方向的暂停,意味着学生的学成毕业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会在不断地进步,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。课题组的转型也在不断地进行,也一直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。

在这里介绍一下课题组培养的学生吧!第一届的学生有在某环保局的顾欧昀、在宜兴某公司的廖永涛、自己创业的陈锐杰;第二届的学生有在中科院某所的陈飞、留在南京的李清、在北京的曹财源;第三届的学生有当警察的赵阳、在留学的刘怡、在上海某公司的孙路;第四届的学生有在济南某公司的任合成、在宜兴某公司的张传奇以及留在学校的王峰;第五届的学生有在重庆某应急管理局的周超和留在南京的孟浩;第六届的学生有在深圳的戚国琴、在上海的浦渊竞、在合肥的徐佳;第七届的学生有在合肥的李林峰、留在南京的姚太仓和还在组里的胡加俊;第八届的学生有在宁波的丁垒琳、在北京的董珊以及在潮州的张新剑和谷成林。欢迎各位毕业生有空常回组里看看。

(五)厚积

202311月,我们来到了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羊里镇上的山东九羊集团有限公司,进行CO氧化的中试测试。我们携带的物品有:催化剂中试实验设备及配套电缆(50米)和配套耐高温风管(50米)、催化剂、CO报警仪、风速测量仪、SO2检测器、防毒面具、防寒大衣及老虎钳、扳手等工具。

在测试现场,中试实验设备旁边是在运转的大型的风机,噪声很大。水泥地上有一层厚厚的灰,现场不允许放置座椅。北方的冬天很冷,我们穿着防寒的军大衣站着做实验。在现场我们陆续碰到了负压抽气、水蒸汽冷凝堆积、管道保温、一个检测器坏等问题,我们往返于钢厂和羊里镇上的五金店,购买材料解决问题。最后,第二个检测器也坏了。而且,5名实验人员病倒了3名,实验被迫暂停。

三周后,我们来到了安徽马鞍山钢铁集团某厂烧结机继续实验。我们更换了检测器,携带的物品也更加齐全。我们出发的那天,漫天雪花飘落。我们看到了银装素裹的马鞍山,在马鞍山度过了自1968年以来最冷的冬天。在马钢现场,因为有九羊钢厂的经验,也提前做好了备案。在元琛公司的脱硝中试管道上,外接了我们的装置和气体。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实验,拉着检测器离开马鞍山的时候,晴空万里,艳阳高照。在此,感谢马钢集团和元琛环保的支持和帮助。

课题组类似的实验和测试还有在六合的某军工项目中试、张新剑只身到贵州的某煤矿测试、刘怡到上海工厂取气,以及在实验室进行的工厂样测试和课题催化剂研发等。正是课题组这种不怕吃苦、勇于担当的精神使我们的技术不断地积累、使我们向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坚实、使我们向前奋斗的底气越来越足。

后记

在我们人生的刻度上,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十年。而在历史的长河里,十年,只是沧海一粟。十年,幼苗长成,再不惧风雨;十年,青年成长,能独当一面;十年,我变成了我们,我们变成了课题组。

桃李春风一壶酒,笑傲江湖十年行。十年,可以走出一条新路,可以开创一份事业,可以追寻一个梦想。接下来的路,一起继续拼搏,去兑现许下的诺言;一起继续奋斗,去践行不变的初心;一起努力进取,去实现当初的梦想。

­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王峰  202411

(仅以此文献给郭燏教授课题组成立十周年!)

 

2024年1月5日 19:47
浏览量:0
收藏